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千里稻花应秀色!古良渚人的田园生活别具风格

良渚位于太湖平原,海拔只有两米多高,西北为天目山,是暴雨中心,易遭水患,选择住在这里,首先要保证安全。

聪明的古良渚人一边在上游修建水坝,一边通过堆筑台地改造湿地的居住环境,并用木板形成码头,方便船只停泊往来,这种沿河而居的风貌延续至今。

安全要保证,温饱也得解决,在莫角山宫殿区以东几百米,重见天日的二十万斤稻谷虽已炭化,但颗粒分明,证明古良渚人不再依靠采集坚果充饥,而是学会了稻作农耕,过上了田园生活。

密布的河网,也让这一带先民掌握了高超的网捕技术,由此放弃了低能量的贝类,转为吃鱼。


随着大量劳动力被工程建设占用,人们由原始狩猎转为圈养家畜,从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家猪成为了主要肉食,直到今天,稻米、水产、猪肉依旧是江南水乡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搭配。


饮食开始讲究的同时,古良渚人对穿着也有了新的追求。衣料以麻为主,并用到了蚕丝,出现了帽子,木屐,腰带、羽冠和各类玉饰。该时期,服饰不仅具备御寒、遮羞、装饰等实用功能,还成为权贵和百姓的区分等级身份的标志之一。

看似浪漫的田园生活,实则充满了艰辛和危机,最终良渚文化在内外交困中衰落、消失。但其建立在水稻和丝麻基础上的文化基因却以各种方式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气质。

评论